不寫日誌﹐起碼談一談最近我在讀的書吧:

彼得杜拉克的旁觀者(泡澡時必讀)﹕比較像是一本幫助讀者了解他的思考模式﹐成長背景的一本書﹐雖然有點長﹐但非常精彩﹐有很多段落都讓我有會心一笑之感﹐如果有時間我會將那些字句一一記錄。

彼得杜拉克的個人篇﹕目前來說﹐這本書幫我訂立個人目標﹐和做一些基本的規劃。比較偏個人知識管理的一本書。

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漫步華爾街)﹕對我現在在做的CFA閱讀有所謂復習的作用﹐內容精彩﹐但並不能夠100%讚同﹐當然這得等閱讀完畢後才能說出完整的感想。

Good to Great(AA+)﹕還沒有看到能夠寫出感想的段落(也就是才看沒幾頁的意思)﹐不過目前為止看起來像是沒浪費買書的錢。

以上大概是我一到一個半禮拜的書單﹐雖然可以看得更快﹐但看快卻不能吸收的更多。如果以花費的時間來說﹐旁觀者是最輕鬆的讀物﹐卻需要最長的時間來反復思考﹕如果是我的話﹐是不是也會這樣做﹖這樣的人生態度到底是不是對的﹖知識分子對這個社會到底有什麼責任﹖在過去的這五十年內﹐我們所接觸的環境到底經過了怎樣的改變﹖....等等問題。

相較之下﹐個人篇比較適合做筆記﹐把該做些什麼﹐如何做﹐那些是對的應該做的事用條岡式的方法記錄下來﹐然後實際操作﹐這樣的話這篇閱讀也就算完畢了。

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比較像是給金融市場新手的一本入門書﹐對該領域有些了解的人可能覺得這本書過於容易﹐但是以入門書來說﹐那些觀念卻又太過艱深。目前我所做的是閱讀中最基本的﹕把重要的地方劃線﹐在旁邊註解舉例﹐但目前為止還看不出來吸收了些什麼。

Good to Great(AA+)雖然很多人推薦這本書﹐但我個人覺得(也許是因為還讀得不夠多的緣故)有些老調重彈。閱讀到目前我現在所有的觀感是﹐有很多好的管理人﹐但沒有很多出類拔萃的管理人。雖然出類拔萃的管理人是公司所追求的﹐因為他們會帶領公司的成長﹐但是這些所謂出類拔萃的管理人並沒有一個客觀的選擇標準﹐他們有很多時候甚至會被埋沒﹐因為他們雖然有卓越的能力﹐卻不見得能把這能力在舉手投足間表現出來﹐或被伯樂賞識。

就算出類拔萃的經理人能被公司選拔出來﹐並管理這家公司使其業務蒸蒸日上﹐但是有幾個難題是必須被克服的﹕像是公司這樣的業務成長到底能持續多久呢﹖大部份的所謂出類拔萃的CEO﹐通常在做CEO十年之後就沒有太出色的表現了﹐在當CEO二十年之後反而會在表現上大大落後所謂的新人﹐Disney的前CEO Eisner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另外﹐一個這麼優秀的經營者﹐要如何培養出來有足夠能力繼任的接班人呢﹖Sloan 在掌管通用汽車(GM)的時候﹐自是該公司歷史上的最高點﹐那時候不管是GMcredit rating或盈收在汽車業中都是數一數二的。在Sloan退休後他選出的繼任者能力也相當不錯﹐於是GM的好景也維持了一段時間....但是現在呢﹖這是一個瀕臨破產重整的公司﹐市場佔有率持續下降﹐不但得用削價和補貼油錢的方式來競爭﹐還得以持續發放股利(雖然公司沒在賺錢但現金很多)的利誘來吸引投資人....

所以﹐從成功到卓越﹐到底這個卓越的方程式能夠維持多久﹖連Dell這個以創新的姿態進入個人電腦業﹐在國外代工生產減低價格和供應商建立良好關係與應用先進的貨儲管理系統的大公司現在都獲利不如預期﹐陷入product/company life cycle(產品/公司生命週期)中的mature stage(成熟期)﹐到底有哪個公司是可以持續不斷的維持成長的動力﹐不會像薛西弗斯般﹐推著終究要滾下山的石頭()呢﹖

註﹕我喜歡的希臘神話﹐薛西弗斯每天要推石頭上山﹐但是快推到山頂時它又滾下山底了﹐就這樣持續著沒有終結的循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nderingsou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