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心靈的窮人

作者:王溢嘉 

  我有個親戚,綽號叫做「沒感覺」,因為去看一場電影回來,問他電影如何?他的回答是:「不怎麼樣,沒什麼感覺。」去吃一頓大餐回來,問他滋味如何?他的回答是:「普普通通,感覺不出好在哪裡。」十件事中有六七件,他的反應都是「沒感覺」。

  不要以為他的知覺有問題,缺乏見識或者判斷力。因為家境富裕,才二十出頭的他,已經遊歷過近半個世界;台北吃喝玩樂的好地方,他去過的比沒去過的要多出許多;讀的是一流大學,唸過不少書,也交過幾個女朋友;生活閱歷可以說相當豐富,但也許就是太見多識廣了,觀於滄海者難為水,尋常事物對他來說,都一個一個變成了「沒感覺」。

  社會越富裕,這種「沒感覺」的人似乎也越來越多。「沒感覺」,其實是「心靈貧困」的徵候,因為心靈的富有不在於擁有許多、經歷許多,而在於感覺許多。無法有許多感覺的人,就是心靈上的窮人,他們是富裕社會裡另一種常見的新貧階級。

  要拯救或免於自己淪為心靈上的窮人,並不是增加更多、更新的經驗,而是如何讓稀鬆平凡的經驗產生更新、更豐富的感覺。小說家普魯斯特曾說:「我們需要的不是新的景觀,而是新的眼光」,這是指視覺經驗而言,其實在他那部《追憶似水年華》的曠世巨著裡,有更多尋常的味覺、聽覺、觸覺經驗激發他豐富感覺和聯想的描述,譬如當一匙溫熱的茶和蛋糕屑混合,觸及他的上顎時,「一種顫慄突然傳遍我的全身,一種絕妙的喜感擭取住我的感官……」,使他想起以前在坎伯拉的一切,而洋洋灑灑寫下了數千乃至數萬言的的感想。

  也許我們無法像藝術家有那麼敏銳的感受力,但大家都知道,一年只能看一部電影的人比一年看五十部電影的人,對那唯一的一次觀賞經驗會有更多的感覺,其差別主要來自是否有珍惜之心。如果能對每一個經驗都心存珍惜,都認為它難能可貴,好好去體會、去品嚐,自然能有較豐富的感覺。

  揮霍會造成貧窮,心靈的貧窮乃是來自對經驗的揮霍;而心靈富有的則是那些看重、寶貝自己的每個經驗,感覺最多的人。

....以下為感想 ........

(註﹕請勿對號入座﹐並請不要以為這是篇炫耀文﹐因為我是真的為此感到困擾)

今天在參觀一個關於旅行的部落格時﹐突然就有這樣的感覺。

"真沒意思" 我這樣想著。

並不是那個部落格上的文章不好﹐也不是照片不漂亮﹐或是對方的文筆不夠流暢。事實上﹐那是個非常漂亮的部落格﹐有豐富的照片﹐廣泛的話題與不錯的文筆﹐只是內容...實在是乏善可陳。他文中所提到的東西﹐他所經驗過的事情﹐都是我早已見識過感受過並且不覺得是什麼大不了的東西﹐所以看完了一篇﹐再看下一篇﹐只覺得不怎麼樣﹐沒什麼感覺。他所提到的店我都去過﹐他去參觀的地方我都參觀過﹐他所買的東西我都買過﹐而且還買得比他便宜。Clark的鞋子當然最好還是在英國買而且換季時折扣很低﹐ZARA的總店和發源地在西班牙﹐H&M雖然是歐洲品牌﹐在美國卻跟地攤貨差不多便宜﹐連BCBG我都買過要價僅四十美元的絲質洋裝。

可是﹐在得到這些東西的時候﹐我並沒有這位blogger的感動。對我來說﹐這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一家店買不到﹐下一家一定有﹔如果在第五大道上買名牌皮包太貴﹐總是會有outlet﹔而如果買到一樣東西或參觀了一個難得的景點﹐我也許會開心一陣子﹐像是上個月新買的coach包﹐像是下下個月的希臘行...可是這些東西沒有辦法讓我感動﹐並珍而重之。

這也許不是什麼大事﹐卻很惱人。也許是見得多了﹐也許是天性如此(大概後者多些)﹐但是我對尋常的事物喪失了一種很重要的東西﹐就是那種被感動的心情。

所以才想到這篇很久前看到的文章﹐這篇關於心靈的窮人的文章。就像文章裡所說的“要拯救或免於自己淪為心靈上的窮人,並不是增加更多、更新的經驗,而是如何讓稀鬆平凡的經驗產生更新、更豐富的感覺”。

這雖然簡單﹐卻是我必須認清並努力學習的課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nderingsou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