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為"[感想]關於台灣人去大陸的熱潮"之延伸討論﹐在這裡我就耀輝的回覆一一做出回答﹐並歡迎討論。

(以下耀輝的回覆會以藍色字表達﹐與我的回答區分)

耀輝的第一篇留言:

第一段的命題是沒有疑問的,在那邊唸書都可能會成功也可能會失敗。

第二段我就有所保留,台灣的產業多半處於低技術及勞力性產業,不僅是台灣,日本也面臨到近年產業外移大陸與南亞等造成的問題,在台灣,請1個工人在大陸可 以請20個人,加上環境評估的窒礙,一旦擺台灣成本提高,這種低技術的產品是難以競爭的,所以只好移往大陸,加上台灣自身的政治內耗,更顯得格外不穩定, 至於品質通常須維繫一定限度讓消費者滿意,否則消費者不是白吃,市場競爭是劇烈的,選擇品質好壞或高價與否是消費者喜好或能力的選擇,消費者只有10元的 能力你叫他買50元的產品是不可能。

耀輝你說得沒錯﹐台灣的產業的確多半處於低技術及勞力性產業...但是大部份的先進國家﹐在剛開始的時候﹐也是從低技術的產業起步﹐如果能夠把產業技術提昇﹐能夠做好品管(quality control)﹐就能夠把台灣的產品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工業分別出來。

就如同你所說的﹐"台灣的人工比大陸要來得貴得多﹐這種低技術的產品是難以競爭的﹐所以只好移去大陸"。但是要失去一個好客戶﹐是比要贏得一個好客戶來得容易許多的﹐現在大家都在拼"價格"﹐但是品質呢﹐是不是重視quantityquality就可以置之不理了﹖大陸的東西的確是便宜﹐但是他們的品質低下﹐才會在國際間有便宜但不耐用的惡名。品管學上有一種理論﹐叫six sigma﹐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six sigma的意思﹐就是要在所有產品數目中的小數點後六位﹐才有一個製造不良的產品﹐這是所有國際大廠的目標﹐因為現在先進國家越來越重視消費者權益﹐一個製造不良的產品﹐很容易就可以給該公司帶來數百萬﹐甚至數千萬美元的法律糾紛(美國更是把tort and negligence推廣到無所不在的地步)我個人是認為覺得台灣低技術勞工業唯一的出路﹐就是發展舊工業﹐但精細工業(:一樣的玻璃製品﹐但有品質﹐不易破﹐設計精美)﹐和發展嚴格的品管。

另外行銷也是一個大重點﹐不過在這裡先不把重點岔開。

>台灣自身的政治內耗,更顯得格外不穩定。

關於這句我無法反駮﹐台灣的政治內鬥實在太糟糕了﹐這個不做好﹐經濟的基本面無法改善。

>至於品質通常須維繫一定限度讓消費者滿意,否則消費者不是白吃,市場競爭是劇烈的,選擇品質>好壞或高價與否是消費者喜好或能力的選擇,消費者只有10元的能力你叫他買50元的產品是不可能。

的確"消費費者只有十元的能力你要塌買五十元的產品是不可能的"﹐但是這跟該產業的target customer(目標顧客)有關。如果台灣的產業可以設定在高消費﹐高收入的族群﹐只要產品夠好﹐一樣會有人買。

這樣說好了﹐同樣是鐘錶﹐可以賣給年收入低於一萬美元的人﹐也可以賣給平均收入超過一百萬美元的大戶(瑞士不就是這麼做﹖還有巧克力和咕咕鐘:p)。這樣來說好了﹐前兩年美國經濟不景氣(因為911/出兵伊拉克/outsourcing等因素)﹐連華爾市場(wal-mart)的年收入都沒有增加超過7%﹐但是LVCoach等“高價”產品價格卻遲遲不下﹐LV2002年甚至漲價三次(原諒我一直以時尚產品為例﹐畢竟這是我最熟悉的產業)。當然LV的漲價﹐和人工高昂(LV一直都在法國生產)和匯率調漲(該年美元對歐元持續下跌)有關﹐但是LV一年漲價三次﹐不但沒有把他的消費者打垮﹐反而越買越多。2002LVnet income(盈餘)稅後只有十億美金(1013.5million)2004年已經有二十億美元(2059.6)﹐年成長率超過50%(51.8%)﹐而我們都知道﹐LV就算是小小一個提包﹐都要美金200(我所說的是最小的那種﹐只能夠放一個皮夾的簡單皮包)﹐而比較高價的新產品﹐動閘美金2000以上。

當然﹐LV(集團名LVMH﹐法國公司﹐旗下數十種品牌)是一個極端(extreme)的例子﹐但是一樣做高價位成功的公司﹐還包括Coach(美國牌)和其他高消費產品(高爾夫球桿﹐休閒游艇等)﹐當然以台灣的技術﹐不見得能夠創造出這樣一個國際品牌(這是保守的說法)﹐但是沒辦法創造出一個這樣的品牌﹐台灣可以當這些產品零件的製造商。這些高價位產品﹐內含的零件不一定是在本國製造﹐而注重產品"品質"的這些高檔製造商﹐為了要迎合高層次的消費群﹐要的是高效能﹐低故障(defect)的產品。 那麼﹐相信些製造商是願意多付出點錢在產品的零件上的﹐這是台灣傳統工業的一個出路。

從第三段中你認為多數台商與人都一頭熱的現象,經濟學不也是這樣解釋?從台商的立場來看,在台灣也是死,與其等死不如去大陸找死(台商順口溜),至於餅就

這樣大,不論轉到什麼行業去,按8020法則來看,都是一樣競爭不是嗎?往往都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比較有成就,留在台灣,以小小夜市為例,光調查夜市的替 換率,半年內高達七成,所以留在台灣一樣競爭阿,還有行銷品牌須要專業須要成本,台灣許多廠商有能力達到這樣的品質但不一定有能力創造這樣品牌出來,N 前,法國知名品牌被告知台灣有仿冒他們品牌請他們派專家來鑑定,結果法國專家檢驗後驚訝的發現,台灣仿的品質幾乎跟他們不相上下,懷疑為什麼不自創品牌? 因為品質是一回事,開創品牌又是一項大工程。所以我不認為是台灣人不想賺小錢,而許多是沒有辦法行銷自己的產品,或是多半只能作些代工性、勞力密集性產 品。

台灣有六成以上是中小企業,不是你說作產品區隔提高所謂的品質就有市場的,就好像一客五千元的牛排的確有人吃,但九成五的人都還是會選擇幾百元甚至八十元的牛排吃,品質不是一切價值的決定,取決於消費者的喜好與能力。

"餅就是這樣大"的論點﹐我覺得那是看市場的眼光放在哪裡。如果只要賺台灣人的錢﹐那台灣的確就只有兩千多萬人﹐再怎麼賣也沒有辦法超過一定的限度。重點是台灣有沒有創造新產品的人才﹐有沒有資金(資金和人才是有的﹐但如何募集)﹔有沒有行銷人才(這我覺得台灣極端缺乏﹐因為1.缺乏世界觀2.走不出去3.都不願意做帶有行銷色彩的工作﹐覺得業務和之類具有推銷內容的工作是低下的4.沒有遠見)."行銷品牌須要專業須要成本"的方向來看﹐台灣在這方面的確極為缺乏﹐但就專業的部份來說﹐如果政府或有關公司能夠做相關的投資(訓練課程等)﹐並不是不可行。

而關於成本﹐我記得曾經讀過電子業大老的一篇文章(忘記是誰寫的了﹐不過我應該有收起來﹐可能要找一找)談到關於台灣自創品牌的問題。他提到的是﹐台灣單一公司並沒有那麼多的資源來創造品牌(雖然並沒有提到實際數據如果要創造品牌得花多少錢)﹐但是他有說台灣應該要靠中小企業(也就是台灣大部份企業的主軸)聯合起來打國際市場。這是一個approach.

但其實我在想的是﹐如果dell當初都能夠在大學的宿舍自己製造電腦﹐如果bill gates都可以從哈佛輟學開創Microsoft(當然這是極端的例子)﹐那麼也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畢竟事在人為。在沒有開始做之前就說做不到﹐這種論點我無法接受。

要找資金很難﹐要投資很難﹐要生產很難﹐要行銷很難....如果什麼事都覺得很難做不到的話﹐那哪裡都去不成。就我來想﹐不能想做不做得到﹐而是怎麼做。

你說關於台灣仿冒法國皮包的例子﹐讓我想起去威尼斯遇到小販跟我說

"this is real Venetian glass, not made in Taiwan"﹐讓我生氣的轉頭就走 :(

台灣已經不是二十年前的仿冒國家了﹐這些在台灣製造仿冒品﹐用仿冒品﹐認為台灣只會做仿冒品的人﹐我看不起你們﹗

關於"所以我不認為是台灣人不想賺小錢,而許多是沒有辦法行銷自己的產品,或是多半只能作些代工性、勞力密集性產"這段話我已經在之前回答過了﹐在此就不再多說。日本也是從代工性起來的﹐但為什麼人家可以靠那個當踏腳石爬起來而台灣不能﹐我並不覺得那是因為我們比人家差。

而關於"九成五的人都還是會選擇幾百元甚至八十元的牛排吃,品質不是一切價值的決定,取決於消費者的喜好與能力。"我是覺得﹐這個世界上這麼多有錢人(我這不是在開玩笑)﹐你要賺要去賺他們的錢﹐沒必要跟中產階級底層和貧困階級的人過不去﹐因為第一點剝削他們我覺得良心不能安﹐第二從他們身上也撈不到什麼油水。(在此中產階級底層指年收入不到一百萬台幣者﹐這只是一個數據﹐沒特定意思)即使在大陸都多得是能夠一次買10個名牌皮包﹐或幾十萬人參的人﹐如果能夠把消費客群設定為有一定經濟能力的人﹐只要有品牌﹐商品的單價自然會提高。

而且這些人是很多的﹐不要把他們想得很少﹗不然的話奢侈品的品牌也不會一個接一個的賣﹐nike也沒辦法有一雙三千多的球鞋(雖然今年來nike已經把重心轉到其他產品上﹐球鞋在公司營利裡只剛好過半)

在這方面亞洲品牌我覺得可以提的是espirit﹐雖然是香港品牌﹐但在歐美的廣告打得很好﹐賣得也不錯。雖然之前在美國的成衣市場被打下來(競爭過於激烈)﹐但在加拿大賣得很好﹐去年還是前年也在美國重新上市。

p.s.我個人對espirit除了行銷和設計做得不錯外沒什麼好感﹐衣服不耐﹐做工不精美﹐而且布料不是很好﹐買他家的東西我總覺得是種浪費。

你的第三段留言: "台灣今年如果扣掉對大陸的貿易順差,是嚴重兩年來的負成長,這已經跟維護品質無關了,而是台灣有沒有市場或本事擴展大陸以外國家的能力。

至於你最後所言以品質著稱的日本,也逐漸將移往製作中心放在大陸了。"

是的﹐台灣不論是對大陸或韓國的balance﹐都逐漸的變得不利。但是台灣要擴展大陸及大陸以外國家的能力﹐一定要從品質上著手。沒有品質﹐沒有行銷﹐台灣的產品只能待在國內銷不出去。

而日本﹐其實日本這一兩年經濟又開始回升。就我所知﹐他們在大陸的工廠大部份是代工和低技術產業﹐關於"製作重心"的部份﹐我覺得不能夠一概而論﹐因為如果headquarter(總部)R&D(研發工程)都還是在日本﹐那轉向大陸發展反而是好事。對於已開發國家而言﹐最重要的應該是留住技術和大部份的在本國﹐

而勞力密集和低技術的生產﹐倒不如outsourcing到便宜人工的國家去。

在這裡順便提一個國家的例子,Ireland.

二十年前愛爾蘭還是個貧窮的國家﹐比台灣和絕大多數的歐洲國家都來得窮。大概十年前愛爾蘭政府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他們調低公司稅收率(corporate tax)12%﹐智慧財產稅10%﹐並且著重教育﹐改進infrastructure(包括鐵路公路等交通和能源供給)﹐並且創立IDA﹐也就是Ireland development agency(應該是這樣拼沒有錯)來推銷愛爾蘭給世界﹐並且引進大公司來愛爾蘭做研發設廠等工作﹐很多大公司﹐包括microsoft(微軟)等都把他們的歐洲總部設在ireland﹐微軟甚至把專利權給他們在愛爾蘭的分公司(因為低稅率)﹐他們每賣出一份windows(視窗軟體)﹐愛爾蘭的微軟分公司就收到專利金﹐並把該資金用於研發等工作。

今天﹐愛爾蘭的年成長率遠超過其他西歐及美洲國家﹐年收入也遠超過台灣。台灣人並不比愛爾蘭差﹐但是台灣並沒有愛爾蘭一樣有遠見的政府﹐沒有像愛爾蘭一樣有遠見的企業家。台灣有跟愛爾蘭一樣多的高知識分子﹐一樣有便利的交通運輸﹐能源也不餘匱乏﹐地理位置也很不錯

...那麼﹐台灣沒辦法發展﹐就真的是不夠努力的問題了﹕政府不夠努力﹐企業家不夠努力﹐人民沒辦法跳出島國心態。在愛爾蘭﹐他們看到的市場是全歐洲﹐全世界。

那我們呢﹖

我們不應該只看到台灣﹐或是臨近的大陸而已。台灣要進步﹐唯有走出來﹐放眼全世界。

 

以上是我的一點淺見。:)

 

 

*請勿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nderingsou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